期刊简介
本刊将尽力满足全科医学教学和临床的需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活跃学术思想,促进改革创新,强调刊物的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实用性。
首页>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杂志

- 杂志名称: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
- 国际刊号:1672-3686
- 国内刊号:33-1311/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急性心肌梗死后T波峰末间期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周玥;付永平
关键词: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心血管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群生活水平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发病率呈上升和年轻化趋势。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arrhythmias,VA)与乳头肌断裂、室壁瘤、心功能衰竭等均是心肌梗死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由VA导致恶性心律失常会引起心室颤动或心脏骤停,是导致AMI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标准12导联心电图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普遍的快速诊断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的无创检查方法。研究表明,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dispersion$of$replorization,TDR)增大是VA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与其相关的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interval, Tp-Te间期)即T波峰至T波终末的间期被认为对预测VA发生风险有重要意义[3]。本次研究回顾性总结心肌梗死后发生VA和未发生VA的患者之间Tp-Te间期差别,报道如下。
友情链接